赓续初心 逐梦前行 | 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建校人物专访
来源:
发布时间:2021年12月07日
转发至:

  五十年砥砺耕耘,五十年桃李芬芳。坐落在东平河畔,宝峰塔下,丰宁寺旁的佛山十四中承载了石湾几代人的深厚感情。忆往昔峥嵘岁月,看今朝砥砺前行,且听我校建校初期前辈畅谈历史过往,激励奋勇向前。


  采访对象:梁锦沛

  【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建校专访人物简介】:梁锦沛同志于1953年12月生,1971年7月参加工作,1971年9月十四中成立之初任临时领导班子革委会成员;1974年3月任教工团支部书记;1975年5月任校团总支书记;1975年9月任校党支委、革委会副主任;1976年9月任校民兵营营长;1978年8月任副校长兼总务处主任;1985年11月任校党支部书记;1988年7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;1992年8月奉命筹办石湾区宏业职中,其间由副校长林辉万主持十四中全面工作;1995年7月调离佛山十四中。

  专访时间:2021年11月18日

  校办主任李之茂(如下简称校办主任):“梁校,经学校行政班子讨论,本次创校人物专访一共有10个问题。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,现在开始。第1条问题:梁校,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建校的准确时间?”

  梁锦沛校长(以下简称梁校):“根据政府办学需要,学校创建于1971年。作为第一批报到的教师是1971年7月16日参加工作,可以理解为从该日起组建教职工队伍。1971年9月1日开学,当年接收了原日用一厂小学初一升初二学生4个班(196人),招收初一新生12个班(570人),合计在校生766人。1971年9月9日石湾耐酸厂党委批准成立佛山十四中临时校领导班子:校革委会主任陈保颐,副主任任向东、闻炳光,成员有陈维良、林辉万、毕永邦、梁锦沛、郭美娥、莫三、李泽汉、刘店。9月9日领导班子召开了会议,通过了第一份学校工作计划。”

  校办主任:“梁校,第2个问题:学校当时选址在三友南路的缘起(地点、校舍、场室等)?”

  梁校:“当时政府同意划拨“石湾腊鸭岗全部(36000平方米)和石湾腊鸭岗西边水塘至江佛公路(2500平方米)”给十四中作新建学校用【1971年9月2日石湾镇革委会“石革(1971)第17号文” 】,作为过渡阶段,建校之初原日用厂小学旧址由十四中暂时使用。所以是一边建新校,一边办学。日用厂小学旧址在石湾原廖家祠(东平河4号码头岸边附近)。由于新址校舍未建成,旧址校舍数量不足,开办的第一年,学校采用借地就读办法,即校本部在原日用厂小学,2-4个教学班借用原石湾四小课室上课。第二年新址部分课室建成,二年级在新址上课,一年级仍在旧址上课。第三年完成整体搬迁,全校统一到新址就读。”

  校办主任:“梁校,第3个问题:建校时的情况和师生的精神面貌?”

  梁校:“建校初期,条件极其简陋,校舍仅有课室和教师办公室,且全是砖木结构平房。有些建筑材料还采用了拆旧校,用旧木砖料建新校的土办法,可以说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。当时面对一张白纸的新学校,曾提出过“先上马,后备鞍”的口号,也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学的意思,在这种精神指导下,当时老师学生对艰苦的学习环境没有抱怨,教师白天教学,晚上轮留值班守卫在建工地。几个教学点跑教,都仍保持满腔工作热情。对我本人而言,印象最深的是,新建的学校在山岗上,未有平整的运动场,1973年在学校领导支持下,青年教师自己动手,带领学生,挖坡填坑平整土地,去沙滩挖运河沙,去工厂运回灰碴、电石碴,捞制三合土篮球场,学校第一个体育场就是这样建成的。当时患有肝病的校革委会主任、党支部书记任向东同志身先士卒,带头参加了这个活动。现在的退休老师当中,如黄照华等都参加了当时挖掘土方平整体育场地的活动。当时学校领导把这称为“开荒牛精神”,不过这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的穷办法。”







  校办主任:“这种从无到有的“开荒牛”精神,为以后佛山十四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薪火相传、精神永驻,进入新时代,我们要让佛山十四中的学子们继承和弘扬这种“开荒牛”精神、建校精神,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前进!”“梁校,第4个问题:建校时有没有具体的办学理念、校训等传下来?”

  梁校:“办学理念是学校长期积累、文化沉淀的结果,办学之初,各方面的条件还很不完善,学校领导班子也是由工厂派出的工宣队和教师组成的革命委员会,还未建立校长负责制,只有一些阶段性的工作口号,严格地说,办学初期办学理念和校训是未正式形成的。”

  校办主任:“梁校,第5个问题:建校后,在办学历程中有什么值得铭记的重大事项?在梁校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容许我以张广生老师为学校写的序当中的语句作为背景吧:建校早期,我校曾经是一间含初中、高中的完全中学,经受过“文革”洗礼,恢复高考时也曾有一批学生创造过考上清华大学等名校的辉煌。上世纪80、90年代,学校曾被广东省教育厅指定为省实践教育基地,建立校办工厂“丰华”陶瓷厂,建有正规柴烧多孔窑一条,配合实践教育长达25年之久。与此同时初中部照常,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。兴办过多届陶瓷中专班、高中美术班、财会班等,为社会早期开放改革,输送了大批急用人才,如今不少校友成为我市精英企业家和艺术家,荣获国家级和省市级陶艺大师称号,他们的作品和事业,源发石湾,享誉全世界。及至九十年代未期,因上级调整,我校撤销了职业高中,改办为佛山市独具规模的完全初级中学。你是否同意其所述? ”

  梁校:“张老师见证了这个时期学校发展变化的历史,所描述的情况基本属实,作为发展脉络和梗概是适合的。如追求得精确一点,学校成为完全中学是始于1974年,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是80年代初开始。另外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属于教育部门办学,所以十四中开办的叫职业高中班。当时的中职体制是职业高中(教育局管)、中技(劳动局管)、中专(有关专业部门管)三类学校并存。校办企业丰华陶瓷厂建设初期,还获得过省教育厅勤工俭学无息贷款的资助,确为陶瓷艺术专业人才成长提供了实践基地。十四中退休工艺师刘国祥任该厂厂长,柴烧多孔窑又叫龙窑,与南风古灶的窑炉同一类型。

  校办主任:“梁校,第6个问题:建校时大概有多少个老师?第一届毕业生大致情况如何?”

  梁校:“建校之初的几年,办学规模为16个初中班左右,教职工人数(不含耐酸陶瓷厂派驻学校的工宣队员)34人,专任教师29人。

  第一届四个两年制初中生于1972年7月毕业,人数在200以内。当时学校未开办高中,毕业生大多年纪偏大,基本以就业为主,按当时计划经济分配上山下乡或留城工作。这届毕业生中,印象较深的几位是:曾任石湾镇副镇长的陈女、现为新美陶公司董事长的陈月华、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。毕业生中也有一部分转二中等学校继续高中学业。”





  校办主任:“梁校,第7个问题:佛山十四中建校为石湾创立了第一所初级中学,建校时社会反馈(老百姓的认同度)如何?”

  梁校:“建校之初,由于新校位于山岗,离当时的石湾镇居民住宅区相对较远,一些家长曾对新校不够了解,认为路途远,学生劳动多。个别还想把孩子转他校就读。但随着新校建成及校风建设的推进,家长态度逐渐转变,社会认同度日益提高,尤其是增办高中及恢复高考后,普遍认为学校校风好,质量高。发展到如今,坐落在东平河畔,宝峰塔下,丰宁寺旁的佛山十四中,承载了石湾几代人的深厚感情。”

  校办主任:“梁校,第8个问题:曾记得建校后教师和学生获得的最大荣誉?”

  梁校:“1976年前,“文革”未结束,教育未上正轨,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几乎没有组织什么评先、竞赛等表彰奖励活动。记得时任学校领导任向东同志是学毛著先进个人,75年或76年间,学生何炳洪打破了市少年(或)青年二组田径五项全能纪录,并保持多年。粉碎四人帮后,迎来了教育的春天,在师生心目中,永载学校史册的,要数1979年高考成绩了,当年李国华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,同时还有一批(9人左右)被高校录取。此外80或81年的数学竞赛,苏斌老师指导的初三或高一学生,参加高一个年级(高一或高二)的竞赛,力压对手夺一等奖。” (校办根据档案室罗思老师所提供资料补充:1993年9月庞灿坤老师获评南粤优秀教师;1997年12月程汝深老师获评广东省优秀工会工作者;1998年7月王孟容获评广东省优秀校医;2000年9月徐卫平老师获评广东省优秀班主任称号;2020年7月莫建明校长获评为广东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;2021年8月李凌凌老师获评南粤优秀教师。)

  校办主任“梁校,第9个问题:建校后,在你印象中,学校特色办学(如陶艺、体育)是不是一直都有,还是后来才有?”

  梁校:“七十年代,学校教育正处在拨乱反正阶段,似觉仍未有特色办学的提法,但学校从领导到师生,重视体育锻练,创办美术陶瓷厂,提供艺术创作基地,这是在建校初期就有的。我想或许办学特色的形成,也有个逐步积累的过程,初期带有自发的、原生的、偏重于实践方面的,后来是自觉的、主动的、理性指导下的办学行为吧。”

  校办主任:“梁校,最后一个问题:建校前后学校有什么逸闻趣事?”

  梁校:“教师宿舍六家村有生仔村之说,算是流传开来的趣闻。当时在靠近河宕村的水塘的学校山岗上,建了六间砖木结构的简易一厅一房平房,安排成了家或新婚教职工居住,结果他们在这里所生的孩子全部是男丁。也有些趣闻既搞笑又有点恐怖。由于石湾的山岗,过去大多都埋葬过古人,腊鸭岗也不例外,当时因挖防空洞或挖山岗平整土地,师生们都有机会见过古墓葬和尸骨,也曾经见过磷火。这些都是旧事了,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建校时的艰辛。”

  校办主任:“ 感谢梁校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建校初期资料。五十年的砥砺耕耘,五十年的桃李芬芳。2021年,佛山十四中迎来了50周年华诞。在五十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,学校形成了 “修德求真、自强不息”的校训,秉承着“以学生发展为本,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”的办学理念,坚持“立德树人、质量强校、科研兴校、特色名校”的办学思路,潜心做好基础教育,为地区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。五秩芳华,盛载着十四中人的光荣与梦想;五秩芳华,必将激励着十四人大步走向新征程!”